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运河流经区域在经济、文化上迅速发展。当时的大运河沿线城市成为穆斯林商人分布的重要区域,在运河沿岸修建了很多清真寺。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与唐宋时期创建的广州怀圣寺和泉州清净寺等有所不同,基本上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体现了中国化特色。 一 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清真寺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主要表现为:采用四合院落式的布局,清真寺通常由沿中轴线有序分布的四合院建筑构成,从清真寺的大门一直到礼拜大殿,不同的院落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主要殿宇为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望月楼;(邦克楼)也是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通常都采用大门、牌坊、照壁等中国传统的装饰性建筑形式。 例如,面对运河而建的山东济宁东大寺,由沿中轴线递进布局的数个四合院落组成;礼拜大殿7间15檩,由24根粗两围的木柱支撑,上为卷棚式屋顶,由黄绿色的琉璃瓦覆顶;大殿后的望月楼是3层楼阁建筑,上覆六角形楼顶;正门前有三间四柱的石牌坊、八字照壁,清真寺后面也有木构的门楼和牌楼。济宁东大寺堪称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清真寺的一个典型代表。 同时,这些清真寺建筑也包含伊斯兰文化的特色。例如,在建筑装饰上,主要以植物花卉、几何图形等作为装饰图案;在外部色彩上采用绿色或白色,与其他的宗教建筑有所区别。例如,山东临清北大寺的殿宇内就绘有壁画,这是当时庙宇建筑常见的装饰手段,不过清真寺内的壁画内容主要是石榴、葡萄、藤萝等植物花卉,而且采用写实白描的形式,淡墨轻彩,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艺术元素。 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清真寺很多都受到当地建筑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域的清真寺建筑又各具特色。比如,北京牛街礼拜寺的礼拜大殿采用明清时期北方地 区常用的抬梁式建筑形式,梁枋上施以“博古”“花齐”等彩绘,后窑殿上有精美的藻井;江苏淮安清江古清真寺的建筑则是淮扬风格,院落式布局,采用木砖瓦建筑结构,以青灰色为主、以白色为辅;而山东运河区域的清真寺则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体态高大、墙体厚重、色彩绚丽。尤其是济宁东大寺的建筑形式与曲阜孔庙相仿,体现出齐鲁文化的影响。 二 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清真寺在建筑上有很多变化。 早期清真寺礼拜大殿的后窑殿屋顶,通常都是砖砌的穹窿顶,而明清时期的清真寺则变为各种形式的楼阁式建筑,这也成为当时清真寺礼拜大殿屋顶造型的重要元素。例如,河北沧州泊头清真寺的礼拜大殿为卷棚式屋顶,后窑殿上部则为六角攒尖顶的楼阁式建筑,远高于大殿屋顶,凸显出挺拔的气势;沧州清真北大寺的后窑殿屋顶上的楼阁式建筑更为独特,有歇山顶、十字脊、攒尖等不同形制,彼此相连,极为壮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屋顶是最重要的部分,其形制代表了建筑物的地位和性质,因此明清时期清真寺的这一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清真寺礼拜大殿根据需要而扩建,会形成不同的单体建筑,屋顶就采用“勾连搭”的结构,使整座礼拜大殿的建筑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又体现主次轻重;在外观上也形成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的建筑美感。如济宁西大寺大殿,在清代扩建之后形成6个单体建筑相连的格局,规模极为宏大。“勾连搭”结构使礼拜大殿的空间可以逐步扩充,因此在平面布局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勾连搭”结构是中国清真寺大殿独有的形式,是中国清真寺建筑的重要特色。 三 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的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中国穆斯林学者开展“以儒诠经”,通过“伊儒会通”来建立中国化的伊斯兰教思想体系,这些穆斯林学者很多都活动在大运河沿岸的城市。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可以说是当时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外在体现。这些清真寺建筑遗存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当前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的建立,与当时大运河所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密不可分。考诸历史,这些清真寺的创建过程与大运河的畅通、沿岸城市的飞速发展的过程基本同步,因此这也是属于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清真寺建筑所呈现的中国化特色,与大运河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展现了大运河文化多元性、包容性特色,为研究大运河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 (作者:刘苏文,单位为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集团。本文刊《中国宗教》202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