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怎样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光明智库邀请专家学者分析阐释。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科集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集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王延中
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麻国庆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集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岳亮
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安学斌
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胜
这条道路指引正确方向、通往共同繁荣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对此应如何深入理解?
王延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实际相结合,在百年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一族一国”的西方民族国家之路,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族自决权”的“联邦制”之路,更不同于封建专制下的传统王朝处理民族问题之路,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多民族共同组成“一家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麻国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上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新时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的结合。
安学斌:这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源自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创造力和话语权,来自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来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各项事业上创造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阐发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即十二个“必须”。这十二个“必须”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应如何全面把握?
王延中:十二个“必须”,是一个不可分割、逻辑严密的整体。前两个“必须”着眼于我们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奋斗征程和历史成就、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是提出今后党的民族工作奋斗目标的逻辑前提。第三个“必须”是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题,也是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从第四个“必须”到第十一个“必须”,是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内容的展开论述,是重点任务、政策举措的系统化和具体化。第十二个“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可以说,这十二个“必须”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表述。
麻国庆:十二个“必须”从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工作主线和政策举措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目标,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主线牵引下,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岳亮:全面把握和贯彻这十二个“必须”,要把握一个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把握一个任务——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把握一条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把握一个根本——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光明智库:如何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
麻国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现这一梦想,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中华民族大家庭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必须认识到:少数民族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战场和硬骨头;巩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
岳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受屈辱,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旧中国的一盘散沙。以史为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政策引领和社会建设,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安学斌: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与具体要求。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实现其宣传教育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建议有条件、有能力的高等院校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研教学机构,推出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性理论成果,培养一批专门人才,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切实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同时他还提出了要正确把握的四对关系。请就此进行分析。
王延中:这四对需要正确把握的关系既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十分迫切的现实工作问题,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至关重要。比如,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就是要按照增强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原则积极稳妥调整民族工作内容。在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涉及民族领域的政策法规,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推进现代化的方向不动摇,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时代要求,及时更新调整,从而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安学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文化受中华文化的滋养涵育,各具光彩、交相辉映,共同组成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求我们加强历史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更好保持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保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
真诚回应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明智库: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使命。如何具体实施?请您给出建议。
岳亮:我国民族地区虽然物产丰富、资源富集,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来看,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表现,也是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要着眼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制定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并有效实施。
麻国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重点研究解决民族地区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突出问题,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公平,真诚回应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还涉及保护的问题。比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活化等关系到自然生态、文化样态、人文心态三者统一结合的问题,要认真加以研究。
王延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治理体系、工作机制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当前要按照新时代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任务要求,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把提升民族工作能力,尤其是基层民族工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适当增加机构、干部力量配备,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